你父母都不要你了,找他们干吗?
一名弃婴亲吻浙江爱心老人楼小英。/ 《浙江日报》
1990年,宋丹丹在风靡一时的小品《超生游击队》结尾认真地说:“往后咱好好干活多多挣钱,把这几个女孩培养成人,他爹,这不好吗?”
二十多年后,现实中被收养的女孩们实现了“长大成人”的预言,只不过那是在遥远的异国。
父母和失散多年的子女重逢,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一件坏事。但坐在电视机前的吃瓜群众感动落泪之前,是不是应该先问问,他们当年是怎么分离的?
不过,一些媒体没有给我们这个机会。
几天前,浙江杭州,又一出女儿寻亲的催泪大戏上演:浙江兰溪女孩兰兰二十余年前被美国家庭收养,如今在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寻找多年后,兰兰终于通过DNA匹配,见到亲生父母。
两位母亲拥抱场景。
在一家酒店里,抱着多年未见的女儿,父母泣不成声,美国养母慌忙安慰着中国父母,环绕在四周的记者,有的在进行网络直播,有的猛按快门,总之现场氛围温馨感人。这些人似乎真的忘了,当年的兰兰是被眼前的亲生父母遗弃的。
当然,我们不否认兰兰和亲生父母眼泪的真诚,但是在这样的催泪戏码之外,追问和反思当初抛弃亲骨肉的原因,恐怕更有意义。
一个孩子,两对父母
——————————
据新闻报道,兰兰被美国家庭收养后,4岁时被诊断患有听力障碍,随后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学习,一直读到博士。
很小的时候,她就向美国的养父母询问自己的身世,并对亲生父母产生好奇:他们还活着吗?过得好不好?当初为什么不要自己?是因为自己听不见吗?
在《都市快报》的报道中,在兰兰出生的家庭,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弟弟在上大学。见面当天,父亲对她说:“我们也一直在找你。”母亲对养母说:“谢谢你们把我们的女儿培养得那么好!”
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温情动人,报道中并未提及兰兰当初苦苦寻亲时,藏在心底的那个问题,更没有给出答案:“我想知道当年他们为什么离开我?”
对此,《中国青年报》的评论一针见血:“这起事件中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今天,而在遥远的23年之前,幼小的兰兰和亲生父母骨肉相离的那个瞬间。”
兰兰曾多次回中国寻找亲生父母。
兰兰的经历并不是孤例,同样在杭州,也曾发生过类似的寻亲事件。
1995年,一对在杭州打工的江苏夫妇,在一艘摇晃的破旧渔船上,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一个在出生之前,他们就决定遗弃的孩子。
这对夫妻原本怀着“远离家乡,超生也难被抓”的侥幸心理,怀上了第二个孩子,但怀胎五月时又觉得难以负担。
孩子被抛弃后,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成年后决定回中国认亲。
二十年的分离,双方在各种认知上已经产生隔膜。根据新闻报道,女孩的亲生母亲见面后一口一句“受苦了”,感慨女儿如果在父母身边,就不必体验美国教育模式下自己做家务、出外打工了。面对这样的言论,我们除了叹息,还能说什么?
相关新闻报道。
如果在网络上输入“女孩”“回国寻亲”“遗弃”等字样,还能搜索到更多相似的案例。
今年年初,一名18岁美籍华人女孩Erika,在网上发布一则寻人视频,寻找当年把她抛在衡阳市社会福利院门前的亲生父母。
被国外家庭收养的小Erika健康美丽。/澎湃新闻
4月,被英国夫妻收养的中国女孩Polly完成学业,跨越千里寻找未曾谋面的亲生父母。
同样在4月,被来自澳大利亚的史密斯夫妇收养了的中国女孩Zara,和养父母漂洋过海来到她的出生地都匀寻亲。
王凤和养父重回被收养的福利院寻找线索。/ 《贵阳晚报》
今年7月,被荷兰家庭收养的女孩王凤在养父丹尼尔的陪伴下回到贵州的一所福利院,寻找双亲的线索。
上半年,还有一个寻亲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出镜的11个孩子,都是女孩。
在被遗弃后,她们分别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四个国家的家庭收养,现在她们最大的21岁,最小的12岁。
从视频里看得出,这些女孩无不自信、阳光、乐观,她们都希望还在中国的亲生父母看到视频后,能与她们取得联系。
当然,这些寻找的结果大多是事与愿违。而在这些充满煽情、刻意回避当初抛弃行为的新闻报道下面,中国网友的态度则出奇的一致:报答养父母的恩情,好好继续自己的生活,不要再寻找抛弃她们的亲生父母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633eq2k8k&width=500&height=375&auto=0
11个女孩的寻亲视频。/ 澎湃新闻
故事还有另一面
——————————
这些孩子虽然已经融入了异国的家庭与社会,但在成年之后,希望寻找自己亚洲面孔的源头,寻找自己的身世,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与一些媒体滥情化的解读不同,他们想要找到生身父母的愿望,与某些本就不存在的“情感羁绊”无关。
与中国文化中强大的血亲纽带不同,西方家庭中血缘关系是塑造个人身份感的一环,而非身份感的核心。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来自异国的养父母们,大多一开始就没有向孩子隐瞒他们的身份。
被领养的孩子对于亲生父母很少怀有怨恨的情绪,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据了解,这些外国父母当年在中国福利院领养遗弃儿童,通常要向国外中介付一笔中介费,有些高达25000到50000美元。能承担这笔费用的,自然也是受过高等教育、工作稳定、生活有所保障的中产以上家庭,日后也能为孩子提供相对优渥的生活。
远渡重洋的“洋爸妈”们,从一开始就不是抱着传宗接代的想法,也不会刻意淡化子女的亚裔身份,教育方式比较开明。
代表美国出战的体操运动员摩根赫德。
比如2017年10月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体操世锦赛中,一位16岁女孩成为全场焦点,她就是获得女子全能冠军的美国队华裔选手摩根赫德。
摩根3岁接触体操,当时母亲只想让她感受这项运动的乐趣。在显示出体操天赋后,摩根开始了她的运动生涯。不过,这个女孩受到中国体育迷的格外关注还有另一个原因——十四年前,两岁的摩根从广西梧州社会福利院被她的美国父母收养。
摩根的成就,在原本抛弃她的那个家庭,恐怕很难实现。
著名运动员张继科探望福利院儿童。/ 中国青年网
我们身处中国社会,在尝试理解外国家庭收养中国孩子的同时,对于亲生父母抛弃他们的原因,想必有更深的理解。
贫穷、重男轻女、计生罚款、先天残疾……一口气可以开出一长串抛弃的理由,而在这些理由背后,显然还有着更加复杂的社会原因。
落后的性别观念、无力支持残疾儿童的医疗费用、超生儿童上不了户口等等,这些父母固然应该承受指责,但救助体制的缺位也需要受到反思。
一直到弃婴现象越来越少的今天,这种反思仍然有价值,至少比一味地丧事喜办,用廉价的眼泪掩盖当年的残忍有意义得多。在收起自来水一样的感动的同时,我们的社会应当在解决弃婴问题上,再迈进一步。
怎样对待婴儿,考验着一个家庭的人伦,也考验着一个社会的保障制度。
1990年,宋丹丹在风靡一时的小品《超生游击队》结尾认真地说:“往后咱好好干活多多挣钱,把这几个女孩培养成人,他爹,这不好吗?”
二十多年后,现实中被收养的女孩们实现了“长大成人”的预言,只不过那是在遥远的异国。
她们中,有人怀着一颗单纯的心回中国寻找身世,渴望解答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但同时,她们最大的幸运,或许就是一无所获,回去继续自己的生活。
推 荐 阅 读
点击封面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新周刊文创上新
▽这个夏日不容错过的海洋风珍珠耳环▽
1000万就财务自由了?你醒醒
在武汉,每只鸭子都是矮大紧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作者/陈妍华 曹吉利 排版/苏炜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